📌 孩子是霸凌者的 6 大征兆
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?

在你眼中的孩子,或许温柔有礼、懂事乖巧,
但在学校、在朋友群体中,
他/她却可能是那个让别人受伤、感到害怕的人。

❗ 你有没有想过——
孩子在父母面前是一种样子,
但在同龄人面前,可能完全不同?

我们很少愿意相信,自己的孩子可能是霸凌者。
但现实中,霸凌行为并不只是肢体暴力那么简单。

⚠️ 霸凌,也可能长这样:
嘲笑别人外貌、家庭背景或成绩

情绪控制朋友、用言语让别人难堪

滥用班干部或小领袖的“权力”支配他人

明知伤人却用“开玩笑”来掩盖恶意

这些行为在孩子的世界里,不容易被发现,也不容易被承认。
但对受害者来说,却是真实且持续的伤害。

📌 孩子是霸凌者的 6 大征兆
根据马来西亚公共卫生组织(Public Health Malaysia)的资料,如果你注意到孩子有这些行为,请务必多加留意:

1️⃣ 常“开玩笑”却言语贬低他人(如外貌、身材、成绩)
2️⃣ 突然拥有来历不明的物品或现金
3️⃣ 面对指责时表现出强烈愤怒、情绪失控
4️⃣ 喜欢给别人取绰号,尤其是侮辱性的(如“肥婆”、“死书呆”)
5️⃣ 身边朋友也有欺负、排挤他人的倾向
6️⃣ 伤害别人后毫无内疚感,反而责怪对方“太敏感”

你以为他们只是“调皮”或“有主见”?
这可能是更深层问题的信号。

💔 霸凌不是“性格问题”,而是行为模式
挪威心理学家 Olweus 的研究指出,
孩子成为霸凌者,往往不是天生的,
而是后天“学习”来的。

这背后,隐藏着家庭环境的深刻影响:

🏠 家里缺乏情感连结或同理心
👨‍👩‍👧 父母过于严厉或惩罚性强
🥶 父母对孩子的情绪漠不关心
😞 孩子曾在其他环境中受过伤,却无处疏解

孩子学会在别人身上“复制伤害”,
因为那是他们唯一熟悉的表达方式。

❗换句话说:霸凌不是行为“偏差”,而是爱的缺席。

🧩 如果不及时介入,霸凌的循环会越来越大:
从校园里伤害同学
➡ 成为控制型的伴侣
➡ 成为情绪操控的主管
➡ 成为情感冷漠、对孩子高压的父母

霸凌不会自己消失,它会跟着人成长、改变形式。

👪 父母可以怎么做?
🧏‍♀ 面对指责,先聆听、不急着否认
— 不要急着为孩子辩护,先听听老师、同学或其他家长的反馈

🧠 协助孩子认识情绪,学会表达和换位思考
— 情绪无法被理解时,就可能转化为伤人的语言和行为

🗣 不纵容带有侮辱成分的“玩笑”
— 言语的力量很强,它可以安慰人,也可以刺伤人

👁 反思自己在家中的沟通模式
— 我们说的话、做的事,就是孩子的“人生示范”

🌱 霸凌是一种可以被打断的行为模式,
而“家”,就是这个循环开始的地方,
更是最有力量终结它的地方。

别让孩子在成长路上,成为“受害者”,更不要让他/她成为“加害者”。
Date: August 8, 2025
Comments (0)
Be the first to write a comment for this article.
Menu